药苑大讲堂丨刘鸣华教授
来源:yl9193永利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0-16
2023年10月14日时珍国药班第一次参加学术交叉-药苑大讲堂讲座,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的刘鸣华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主题为“手性超分子凝胶”的精彩分享。整场讲座内容丰富、深入浅出,使同学们开阔了学术视野,进一步锻炼了学科交叉思维。
刘鸣华教授先简要介绍了手性及手性药物对分子生命体的作用,并通过生命体的各级结构引出手性的普遍性和多层次性,介绍了手性分子特有的旋光性,这一特性常用于检测手性分子。
然后刘鸣华教授简要介绍了凝胶的定义与分类。凝胶是一种两相共存的体系,是一种半固态、半液态的软物质材料。刘鸣华教授从超分子凝胶的结构、超分子凝胶与高分子凝胶的比较、超分子凝胶的设计、通用胶凝剂、胶凝因子中氢键相互作用等方面对超分子凝胶的特性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并介绍了他首创的“Gelaton”——胶凝剂基元的概念,这一概念的提出对于超分子凝胶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介绍完手性超分子凝胶的基本概念,刘鸣华教授简要介绍了该研究方向的应用:
一、超分子凝胶广泛应用于生物体系中;
二、基于生物分子的圆偏振发光材料。
超分子水凝胶作为生物材料具有以下特点:
1.结构上与ECM相似;
2.可逆转变;
3.胶凝剂的可重复性;
4.组装结构多样性;
5.多孔性。
正是诸多的特点使分子凝胶在生物医学方面具有以下应用:
1.模拟细胞外基质;
2.药物释放载体;
3.三维细胞培养。
刘鸣华教授对这些应用的原理和前景作了详细的介绍,使同学们了解了手性超分子凝胶在生物医药方面的广泛前景,感受到了学科交叉为学术发展带来的双促进作用。
最后刘鸣华教授着重介绍了圆偏振发光光谱(CPL)近年不断增加的研究热度,指出了CPL活性材料设计的广泛研究前景及其应用,并介绍了与其相关的光调控制、生物成像、ATP加密检测等技术,表明了该项研究在生物医药方面存在巨大的应用潜力,对于中药学的研究具有启发性。
讲座结束后,同学们纷纷向刘鸣华教授提出自己的疑问。刘鸣华教授悉心地解答了同学们的问题,并对拔尖基地2.0培养计划给予了充分的肯定。
最后,刘鸣华教授和时珍国药班的同学们共同合影留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