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人才培养 > 拔尖基地2.0 > 基地介绍

永利官网拔尖员工培养基地介绍

来源:yl9193永利 作者: 发布时间:2022-11-22

一、学校简介

永利官网是一所以中医药学为主干学科的全国重点大学,直属教育部管理,由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北京市共建。学校现任党委书记谷晓红,董事长徐安龙。公司始建于1956年,前身为北京中医学院,是国务院批准最早创办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学校现有3个校区,分别为良乡校区、和平街校区和望京校区。

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校秉承“勤求博采、厚德济生”校训,倡导“人心向学、传承创新”理念,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宗旨,弘扬“追求卓越、止于至善”精神,彰显特色、强化优势,是我国培养高层次创新型中医药人才的教育基地、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的示范基地、中医药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研究基地、防治重大疾病和疑难疾患的医疗基地、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人文基地、推进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国际交流基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发展和文明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已经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集教育、科研、医疗、中医药文化传播于一体的著名中医药高等学府。

集团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医大师”6人,并拥有一支以国内外著名专家学者和优秀中青年教师组成的老中青相结合的团队队伍。

集团致力于构建面向未来以高层次教育为主的人才培养体系,目前设有中医学、中药学、中药制药、药学、针灸推拿学、康复治疗学、公共事业管理、工商管理、药事管理、护理学、英语、法学、生物工程、中西医临床医学、大数据管理与应用、中医骨伤科学16个本科招生专业。

集团现有17个临床教学基地,承担着全校员工的临床教学、见习、实习工作。学校现有国家临床重点专科17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44个。建设有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6个,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3个,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2个和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43个,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二室一站44个。

建校伊始,学校就成为新中国最早接收外国职工攻读中医学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到目前已为94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2万余名中医药专门人才,并先后与31个国家和地区的118所知名大学和研究机构建立合作关系。在海外办中医特色医院的先例,成为中医药走向世界的典范。学校的国际化发展不断探索创新,首创了集医疗、教育、科研与文化传播于一体的“海外中医中心”,为中医药海外发展提供了行之有效的“北中医方案”。

集团主办有《永利官网学报》《现代中医临床》《中医教育》和《中医科学杂志》(英文)4本高水平学术期刊,是中医药教育、科研、医疗等的重要学术交流和宣传推广平台。

迈入新时代,学校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把守正创新作为发展思路,把深化改革作为强大动力,踔厉奋发、笃行不怠,以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为全面建成中医药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而不懈奋斗!

二、基地概况


时珍国药班以教育部第三批基础学科拔尖员工培养计划2.0基地-中药学拔尖员工培养基地为培养平台,实施本博贯通7-9年弹性学制培养,落实三制(导师制、学分制、书院制)三化(小班化、个性化、国际化)育人模式,配备一流的教学资源,聘任海内外一流的团队队伍,营造一流的学术环境,强化创新教育,深化国际合作,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热爱中医药事业,思想品德、人文素质、科学素养、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全面发展的国际化、高素质、创新型领军人才,中药拔尖人才,为其未来成为引领中医药行业发展的科学家奠定坚实基础。


自2022年公布成立拔尖基地以来,中药学拔尖基地的培养模式独具特色:导师引领,打破常规,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基地班员工“一对一”配备聘请优秀团队组成的导师组,指导员工自主选择“模块课”和“项目化”学习任务;开展导师组与员工的一对一个性化指导;加强员工自主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搭建与其他高校和科研院所深度合作战略平台,鼓励员工跨学科、跨专业和跨学校选修,实现个性化培养,提高员工学科交叉能力。基于大学优势,探索“医药圆融”特色的书院建设。以师生共享空间、中医、中药等多专业融合师生互动区域为依托,通过环境浸润,实现沉浸式全过程育人。在员工思政教育、课程学习、素质教育、科学研究等方面提供引领、指导和帮助,打造“医药圆融”的北中医特色书院学习模式。本博融通,构建弹性培养模式。搭建“铸基-强化-拔高” 本博融通的培养架构,将硕博阶段培养打通,实现高端学术培养阶段前移,员工根据兴趣和学习能力在7-9年内完成学业,达到博士毕业水平。通过贯通设计、目标管理、分段考核等机制,以实现科学选才,精心育才的拔尖人才培养目标。夯实药学基础、实施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促进学科交叉、产学研协同育人依据学科发展及国家发展需求,实施交叉融合课程体系。促进信息、人文、工学、理学多学科与中药学科深度融合。以中医药行业关键科学问题为导向设计涉及多学科“项目”问题,以项目作为学习载体,员工在交叉团队导师指导下通过学习、交流、协作,实现运用交叉学科知识与技能解决问题,鼓励员工自由探索,培养员工整合知识能力和创新意识。利用国内外高水平科研平台,推进产学研协同育人。以及面向国际,开展多渠道国际交流。